作者传记
首页| 数据库介绍
账户名: 密码:

人 物

  1. 裨治文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美國公理會在華傳教士。美國麻塞諸塞州人。1826年畢業于阿默斯特學院。1829年得安多弗神學院學位。1830年來廣州,從馬禮遜學習漢語。1834年與郭士立共同組織益智會,任中文秘書。1836年參與創辦馬禮遜教育會,並任該會通訊秘書。1838年開設博濟醫院。1839年任林則徐的譯員,曾到虎門參觀焚毀鴉片。1841年獲紐約大學神學博士學位。1844年任美國公使顧盛的譯員和秘書,參加訂立《望廈條約》。1847年出席在上海召開的《新約》翻譯代表委員會會議。1850年譯完後,繼而進行《舊約》翻譯,次年 2月譯就。1854年任美國公使麥蓮的譯員。1857~1859年擔任亞洲文會首任會長。他曾創辦並主編《澳門月報》,刊載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和文化等資料。他主張用武力強迫清政府訂立不平等條約以打開中國門戶;認為傳教士應不受中國法律約束而深入內地活動。晚年主要從事《新舊約全書》新譯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1. 高龍磐

    高龍磐(Augustinus Colombels,1833--1905)法國傳教士、科學家。1868年來上海,參與“江南科學計畫”,專門負責在徐家匯籌建天文臺,成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1872年12月1日開始天象觀察,此年建成永久性的天文臺。高龍磐的另一重要專業是中國天主教歷史研究,巨著《江南傳教史》,記述明清兩代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江南地區傳教活動的歷史,由土山灣印書館石印出版。
  1. 翁壽祺

    翁壽祺(Casinirus Hersant,1830—1895)字錫眉,法國耶穌會修士,土山灣印書館早期負責人。他1859年來華,堪稱是一個技術天才,精于修理鐘錶,兼曉醫理,善待病人,常在匯院任司病職,兼修理鐘錶,亦善拍照,徐家匯院房並諸位老神父遺像及江南初起遺跡,至今留存不少者,多是翁壽祺的功勞。他1876年接手土山灣印書館,屢次擴充工廠、增加並改進印刷工具,承擔了中文聖經、中西文教會出版的刊物、宣教小冊子、教會學校的教科書,法租界當局的檔、通告和報表,有關氣象、地質、水文等方面的書籍,以及地圖、聖象和宗教畫片等印製任務。翁壽祺主持該印書館長達22年,直至其去世。
  1. 晏陽初

    晏陽初(Y. C. James Yen,1893-1990)原名興複,字陽初,小名雲霖。中學時代曾用名:“晏遇春”(Yu-Chuen Yan)(1921年前後恢復原名)。四川巴中人。基督教徒。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是中國平民教育的先驅。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入美國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回國後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後逐漸開展起平民教育運動。他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1. 吳貽芳

    吳貽芳(1893-1985)女,中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基督徒。祖籍江蘇泰興,出生於湖北武昌。1916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學,同年在上海浸會懷恩堂受洗。她是金陵女大首屆畢業生。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出國留學,1928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任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將金女大掌管得有聲有色,蜚聲海外。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併,吳貽芳任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吳貽芳歷任南京師範大學名譽校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第三屆名譽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1979年獲密歇根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 她是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第一位大學女校長、第一個女副省長,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1985年11月10日,在南京去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8 条记录 页次:1/12页 转到第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广纪路838号| 邮编:200434 | 电话:021-55897295 E-mail:shbbtliuhy@sina.com
Copyright © ssap.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